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贷款平台
高新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
服务热线
400-900-9951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政策资讯
案例列表

案例列表

副标题

上一页 1 下一页

科技创新加持 改革永无止境

来源:南方都市报

30多年前,广州开发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30多年后,早已把改革创新刻进骨血的广州开发区依然没有停止对最优营商环境的追求。

2018年6月,广州高新区、黄埔区(下称“黄埔”)获批广东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下称“实验区”)。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埔时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这既是对中小企业的褒扬,也是对孕育、滋养中小企业的这片土地的肯定。

过去三年,黄埔同步推进改革创新实验区和“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营商品牌逐步构建。曾经一道道横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面前的沟坎被跨越,黄埔连续两年营商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经开区第一、蝉联“中国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最佳示范区”,并荣膺“2020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佳产业园区”第一。目前,全区聚集民营及中小企业超过2万家,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

黄埔是如何围绕企业生命周期的要素和条件描绘营商改革路径,进而为中小企业办大事保驾护航?

从最难啃的“硬骨头”下手 用政府高效提升项目筹建速度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广州创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12月底获得施工许可证,距离其拿地仅过了两个多月。“我参与过多个同类项目的筹建,从没见过这样的速度,以往最快都要半年左右。”公司项目负责人王耀彬感叹。

这得益于“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探索。一个项目从引入到投产,要先后经过土地供应、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及建设验收五个阶段。以往,每个阶段需要取得的审批少则三四个,多则十几个,部分地方的企业需要逐个部门“跑”下来,中间还可能面临反复“吃回票”的情况,“万里长征审批图”走完最快也要3年。

2015年,黄埔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成立广东省首个行政审批局,一年后正式开展集中审批业务,开始尝试破解之道。该区将企业从取得土地到竣工验收需要办理的38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集中审批,覆盖企业筹建项目全链条,这是全国首例。2018年以来,改革持续推进,企业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审批时间从110个工作日压减至13个工作日,简易低风险项目从签订土地合同到完成不动产权登记由6个环节28天压减为3个环节8天。

“广州工厂在短短四年间产能翻了三倍,这是中国速度、广州速度、黄埔速度,刷新了我们在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建设中的纪录。”百济神州创始人、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王晓东院士总会一遍遍对外细数它的成长阶段:项目从签约到动工仅用1个月,自2017年动工以来,26个月建成第一工厂,速度比国外同类工厂快3倍,12个月建成第二工厂,第三、第四工厂也已陆续动工。

实际上,企业项目建设审批被公认为营商环境改革的“硬骨头”,之所以难,就在于每缩减一个工作日,背后都是政府部门的“伤筋动骨”。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见证封存的109枚公章,它们原本属于天津滨海新区18个不同的单位,代表着政府的审批权力。

“我们觉得要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就要解决一些行政管理效率低的弊端,成立行政审批局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来克服这一难题。”该区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尧说。

这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持续向前。黄埔又觅得一条既高效便捷,又安全可控的企业筹建新路子——全国首推信任筹建工作机制。一方面,政府通过提前介入,支持企业提前做好建设前期工作;另一方面,实施全流程信任筹建,加快审批建设进程。

2020年9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工期缩短压力,备受关注的广州科学城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简称“爱莎科学城学校”)依旧如期开学,从动工到建成不到两年时间。今年3月,爱莎科学城学校正式通过WELL环境健康与安全黄金级v2标准认证,是目前中国首家获此殊荣的K-12国际学校,设计、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爱莎国际教育集团董事王浩波称之为“世界级的效率”。“政府在筹备地块的过程中,我们就开始制定课程,当正式的设计图纸送到区规划局时,我们已经提前干了14个月。我认为这就是信任筹建,我们相信政府可以解决项目报批的种种困难,政府也相信我们投资的决心。”

如今,黄埔提出的“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动工”、“竣工即投产”渐成现实,而通过技术赋能,该区还打造了“智慧筹建”服务品牌,在全国首发了“智能秒批(核)”目录清单。

“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用兑现承诺来强化政府信用

以前,部分地方新官不理旧账、政府承诺成空头支票等失信行为不仅让企业利益受损,也让企业家寒心,中小企业更是敢怒不敢言。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自然也包括政府的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黄埔是全国第一个公开承诺政策兑现限时办结的地区——最长不超过34个工作日,现已成为其营商环境的一块金字招牌。该区投资促进中心综合部部长黄嘉庆直言,政策兑现至关重要,关乎一个地方政府的信用。“各地为了招商都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政策,但有些企业入驻后会碰到‘关门打狗’的现象。政策兑现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现在能把这个牌子打响的地方并不多。”

早在2016年4月,黄埔就设立了全省首个政策兑现“一门受理”服务专窗,启动运行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兑现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全区19个部门、79项政策、558个事项归口管理,并以ISO9001要求对政策兑现服务领域所有流程和标准进行规范化设置和管理,实现与企业同标,让企业办理政策兑现时无需转变思维。截至2020年底,全区已累计完成超4万笔政策兑现,6300余家企业受益。

今年3月,区内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盛广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突然收到了一条关于政策兑现的提示短信,他登录政策兑现服务信息系统后,随即弹出“您有一笔符合‘免申即享’事项的资金待确认领取,请问是否前往领取”的信息窗口。

据该公司总经理林仁翔透露,约一周时间,一笔14万元的“通过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区级经费”就抵达银行,等待划拨至企业账户。他还告诉南都记者,以前,他们曾“头疼”于面对众多奖励政策,因程序太复杂而放弃了许多政策扶持申请。但现在免申即享,林仁翔止不住要为黄埔点赞。

所谓的“免申即享”,即企业无需主动提出政策扶持申请,更无需提供任何申请材料,只需在政策兑现服务信息系统点击一次确认领取补贴,剩下事情完全交由政府搞定。今年3月29日,黄埔在广东率先发布首批33个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事项清单,通过大数据比对精准匹配,自动筛选出符合兑现政策条件的企业,从“人找政策”正式升级为“政策找人”。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提速,还是政策兑现“免申即享”,部门间的数据打通、信息共享都是前提条件,而这又为科技型企业描绘信用画像、建模评级提供了可行性。

知识产权证券化 用创新手段破解融资难痛点

中小企业融资难几乎是所有地区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挑战,手握高精尖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往往是轻资产企业,在不动产抵押贷款这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想办法让“知本”变现亦是出路。

广州华银健康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尝到了“知本”变现的甜头。2019年9月,全国首支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兴业圆融——广州开发区专利许可资产支持计划”成功发行,帮助11家科技企业获得融资超3.01亿元。华银健康正是其中一家,通过该项目,华银健康以4件发明专利进行专利许可,获得5年期的2300万元融资。

华银健康副总经理向贤青坦言,“相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的一年期限,知识产权证券化不仅额度更高,期限也更长,资金用途也没有太多的限制,还能够把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量化出来,未来上市也好发生侵权也好,都有个参照。”

同为首批受益者的长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陆序怀则认为,此举可以激励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我们当时获得了总额4000万的融资,使得我们在2020年全球芯片紧张的时候储备了大量芯片,从而支持了今年的业绩。”

事实上,黄埔的此番尝试开创了科技企业运用专利权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先河,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大创新。发债成功关键在于具备基础资产和稳定的现金流。为此,由一家区属国企先跟11家企业签署专利许可合同,一次性付费获得专利再许可权,形成该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再分别与11家企业签署第二次专利许可合同,将各项专利许可给企业使用,企业每个季度向该国企支付专利许可使用费,形成现金流。

简单来说,就是以融资租赁的方式将专利变成可流动资产,同时通过区属国企为民企增信以提高市场接受度,获得更多的融资额。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可直接复制到其他地区,上海、江苏、深圳、佛山等地已完全复制推广。

2020年8月,黄埔再次发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2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24家企业融资4.34亿元。

该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慧玲表示,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运营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但企业在初创时普遍对其不重视,不清楚自身技术如何成为核心竞争力,“我们会针对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一些知识产权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意识,开展专利分析或预警。另外,加强他们知识产权管理、运营的能力,使得这些专利不只是睡在那里,而是真正发挥价值。”

当然,光靠知识产权证券化无法解决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黄埔为此推出了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超市。通过整合区内银行、证券、股权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链条,以线上小程序与线下实体服务门店相结合的方式,自动筛选、自动匹配连接供需两端,精准推荐金融产品,加强企业信贷信息获取便利度。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0家区内金融服务机构入驻超市,超过2000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布融资需求,累计促成融资金额超170亿元,累计促成区内超1000家企业合计获得央行再贷款资金超80亿元。

“上管老、下管小”用满满诚意吸引、留住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在营商环境里,人才不仅是客体和受益者,更是主体和推动者。

黄埔龙头企业——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源电子”)副董事长刘丹凤就告诉南都记者,如果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区内找不到合适的住所,那只能每天多花一至两个小时通勤。

2017年,黄埔在全国率先构建“上管老、下管小”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配建人才公寓供人才优惠租住;为区内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万能捷通卡”,在区内办理行政审批可走绿色通道,人才在区内医院看病可优先就医,享受免费健康体检;人才子女入读区属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由区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由世界名校参与创办的国际学校,还为人才父母、岳父母提供养老公寓等。

2019年,黄埔筹建的人才住房就达到了7480套,首期分配1448套。刘丹凤对此表示,人才住房申请“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而解决员工子女入学难题更让她感动:“以往员工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解决这项难题,现在我们每年只用统计好员工子女的入学名单,交由政府统一安排入学。”

值得注意的是,黄埔还关注到外籍人才子女的入学问题,爱莎科学城学校就是该区第一所仅面向外籍人员子女的示范国际学校。

从硅谷回国创业的广州归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总裁范群表示,人才不仅需要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还需要帮助解决后顾之忧的对策。黄埔从医疗、交通、购房乃至家属服务等方面都给予了置业人才一定的政策扶持,这是非常人性化的。

优秀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在黄埔,老板觉得你是优秀人才你就是。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对战略科学家、产业顶尖人才举荐的其团队核心成员直接认定为区优秀人才,并享受相应待遇。

截至2021年5月,黄埔入选各级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达1112人,其中包括151名国家级人才和91位中外院士。

科技创新是生命线 用重大科创平台为中小企业助力

过去一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广纳院”)院长赵宇亮待在黄埔的时间更多了,“现在每次赵院长一回北京,他们都说又回北京出差啦”,广纳院执行副院长杨红军说着,不免笑了起来。

赵宇亮的忙碌有迹可循。据了解,广纳院总部园区项目占地46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超级孵化器,拥有丰富的科研创新平台,承载全球纳米领域的前端科研成果与黄埔的产业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

作为“黄埔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纳院从2019年底启动至今,短短一年多已有21个技术转化项目落地。杨红军憧憬着,“如今的黄埔极具吸引力,未来这个地方将会吸引更多新兴项目落户,在区内生根落地。”

2019年,黄埔委全会首次提出高标准建设科学技术融合、前沿学科交叉、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黄埔实验室”,以科研小镇的形式规划设计,与正加快建设的18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1+18”模式,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中小企业办大事”激发活力。

生命科学、集成电路、新材料……黄埔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力求在一系列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而这些布局也成为吸引相关企业落户的重要原因。

同属“黄埔实验室”的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是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该研究院汽车电子芯片事业部部长郑鲲鲲表示,正是看中了黄埔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持力度和优越的营商环境,他在2019年8月决定来此工作。“我家住上海,曾在外企工作,比较了黄埔和上海、北京、成都的扶持政策发现,黄埔是最好的,包括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乃至营商环境。”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总经济师顾晓斌说,“科技创新是黄埔的一条生命线,创新驱动发展是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目标。”

今年3月,黄埔提出,2021年的目标是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5%。而除了吸纳高端创新资源、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黄埔还将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试熟化和产业化基地,推进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保姆式服务+导师式指导 用优质“软环境”让企业更具获得感

“企业落地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局长林兴良告诉南都记者,早期企业可能更关注直接的政策优惠,但现在,企业更看重软环境与获得感。

优化营商环境实质上是服务好企业和企业家们,这就决定了营商环境不仅是一条条书面政策,也不仅是生态绿地、道路桥梁这样的基础设施,更是政府公务人员“多走一步、先走一步”的服务意识。

刘丹凤就对黄埔政府的“多走一步”印象深刻。那是视源电子飞速发展的阶段,公司因营收大幅提高而无法开具发票,刘丹凤来到区税务局反映情况。让她意想不到的是:那一天,局长就像普通业务员一般亲自带着她在税务大厅里跑流程,讲解每个环节应该怎么做。如今回忆起来,她仍觉不可思议:“黄埔政府真的是想着怎么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和问题的。”

政府“多走一步”体现贴心细心的服务意识,但政府作为营商环境的营造主体,还要让企业放心安心。这就需要政府具备能够“先走一步”的专业素质——先于企业看到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王浩波透露,去年,在距离爱莎科学城学校开学仅有两个月时,水、电、气都还没开通,黄埔政府把服务对接做到前面,将涉及验收的22个部门通通召集到工地现场了解情况,指出潜在问题,并和该学校相关负责团队专门建立了微信工作群,根据开学日期倒排时间表,让各单位每天在群里通报工作进度,最终在8月26日通过验收,学校按时开学。“我们自己筹建团队的效率、专业精神和责任心都不如他们。”王浩波感叹。

这种“先走一步”的专业服务也让黄埔提出的“订制式审批服务”变为现实。随着审批时限已压无可压,黄埔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审批流程,安排专人跟进全程指导报批,可以进一步加快项目筹建进度。

广东安普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谭智欣告诉南都记者,当时,该区行政审批局和所有涉及项目报批的部门组织了一场会议,针对公司的项目设计审批流程。会议结束后,相关部门都留下了联系方式,更有行政审批对接专员跟进工作。

“我有任何疑问,直接把问题通过邮件或微信发给对接的专员,一两个小时就马上给我反馈。”谭智欣简直刮目相看,“事事有落实,原来是我们追着政府,现在政府比我们还主动,会提醒什么时候可以准备什么材料,这是企业最希望看到的。”

创景医疗的王耀彬也有类似感慨:“去年疫情期间,区行政审批局、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对我们的项目非常关心,他们的电话比我老婆的电话还要多。”

经过近三年的实验区建设,黄埔聚焦营商“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对标对表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已经形成一批既因地制宜、适合区情又成熟先进的改革措施。

据了解,截至目前,《广州高新区(黄埔区)建设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粤改委发〔2019〕6号)中的19项任务已完成,且成果显著,部分任务甚至超额完成,还有9项任务仍在按计划持续探索推进中,例如在人才职称评定、执业资格互认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与港澳对接等。

“营商环境改革无止境。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史也是营商环境的建设史,过去是讲投资环境,但实质是一样的,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服务企业发展。”作为老开发区人,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代新祥对实验区有着自己的理解,“提出营商环境改革之后,我们争取省和国家的实验区、示范区,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以这个平台为契机,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

如今的黄埔极具吸引力,未来这个地方将会吸引更多新兴项目落户,在区内生根落地。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红军

我家住上海,曾在外企工作,比较了黄埔和上海、北京、成都的扶持政策发现,黄埔是最好的,包括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乃至营商环境。

——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汽车电子芯片事业部部长郑鲲鲲

提出营商环境改革之后,我们争取省和国家的实验区、示范区,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以这个平台为契机,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

——广州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代新祥

改革名片

广东省营商环境 改革创新实验区

实施主体:广州高新区、黄埔区

获批时间:2018年6月

改革目标: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按照“处处优化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要求,加快探索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和特大城市市辖区营商环境改革新路子,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改革者说

政策兑现至关重要,关乎一个地区的诚信。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现在能把这个牌子打响的地方并不多。

——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中心综合部部长黄嘉庆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贷款服务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包含内容图片字体),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